【自置居所貸款計劃】計劃詳情、資助金額、合併取代、終止計劃、相關爭議
「自置居所貸款計劃」是政府於1988年推出的置業資助政策,目的是鼓勵市民自置物業,希望藉此促進社會穩定,並且增加大眾對香港的歸屬感,幫助市民完成上車的願望。雖然政策當時獲得不少市民認可,但是其後亦被其他計劃取代,最後甚至終止計劃。千居以下的文章,整合了自置居所貸款計劃的演變,以及相關的爭議。 立即跳往:自置居所貸款計劃|資助金額|合併取代|終止計劃|計劃相關爭議|常見問題 自置居所貸款計劃 房屋委員會在1988年推出「自置居所貸款計劃」,一來希望可以協助市民買樓上車,二來也可以促使公屋單位騰空,以便分配給更有需要的人士。 申請資格 符合計劃申請資格的申請人,分為綠表申請人和白表申請人,下列人士獲得房屋署的綠表資格認可後,可透過綠表申請計劃: 符合以上的綠表申請條件後,申請人亦要符合以下要求: 綠表申請人在資產方面沒有審核條件,至於其餘以白表申請的人士,則需要接受資產審查,並符合以下要求: 資助金額 成功申請的綠表家庭最多可獲$660,000元的免息貸款,或者可選擇每月領取最多$4,200元的按揭補助金,如為個人申請者,貸款金額或補助金則為上述金額的一半。 而成功申請的白表家庭則最多可獲$410,000元的免息貸款,或者選擇每月領取最多$2,800元的按揭補助金,個人申請者可獲得的貸款金額或補助金亦是上述金額的一半。 合併取代 合併計劃 直至1998年,政府為了將市民的置業比率推高,推出「首次置業貸款計劃」,經資產審查後通過的申請家庭及個人,分別可獲得最高$600,000元及$300,000元的低息貸款,用以資助市民的首次置業。 2003年,政府決定將房屋政策重新定位,提出將「自置居所貸款計劃」與「首次置業貸款計劃」合併,成為「置業資助貸款計劃」。 「置業資助貸款計劃」同樣旨在為能力不足人士,提供置業援助,房委會也可以藉此收回公屋單位,用以重新分發給更有需要人士。 資助金額 「置業資助貸款計劃」的資助方式分為一筆過的免息貸款,以及每月按揭還款的補助金,成功申請人只可以選擇其中一項。 獲批申請的兩人或以上家庭可獲$530,000元的免息貸款,個人申請人則可獲得$265,000元的免息貸款,兩者均可分13年每月等額還款。 另外,如果選擇每月領取補助金形式,兩人或以上家庭每月可領取$3,800元補助金,個人申請人則可以領取$1,900元補助金,補助金發放期為48個月,毋須償還。 終止計劃 雖然「置業資助貸款計劃」與原先的「自置居所貸款計劃」大同小異,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推動市民置業意欲,但是計劃最終還是在2004年終止。 政府當時表示,該項決定是基於計劃已經干預業內市場運作,而且房委會的整體定位目標,已經不再是協助低收入家庭置業,所以需要撤銷政策,以維持物業市場的和平和穩定發展。房委會終止計劃可以集中有限的資源,投放於出租公屋之上,而非以公帑為置業人士提供貸款,而市民能否成功買樓,應該建基於市場情況,而非政策干預。 計劃相關爭議 「自置居所貸款計劃」及至後來的「置業資助貸款計劃」,都引發不少爭議,在多方考量之後,政府才決定中斷此項資助政策。 干預市場 由於政府當時推出置業貸款後,大大增加了渴望置業的市民的買樓意欲,業界認為這屬於干預市場行為,貸款計劃影響了部分市民置業的決定,扭曲市場正常運作。原本市民的買樓意欲未必那麼大,或者無法在該段時間內成功購入,甚至需要從其他途徑獲得貸款,但業界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市場需求。 樓市崩盤 自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風暴後,香港樓市收到重挫,於2002年樓市崩盤,樓價急跌,及後更受沙士雙重打擊,導致許多物業變成負資產。許多市民受到政府的置業貸款計劃吸引,紛紛買樓成為業主,但是因經濟環境因素,最後手上持有的物業價值大滑,不少市民拖欠政府的貸款還款,甚至成為破產人。 此外,值得關注的爭議點還有一個,根據房屋條例的規定,曾經接受自置居所貸款計劃的市民,日後將無法重新獲編公屋單位,即是受樓市崩盤而破產人士,之後亦無法獲派公屋單位。 重推可能性 政府並非無計劃過重推置業貸款,只是考慮到置業貸款會推高樓市,而且日後如果樓價下跌,因置業貸款幫助而衝動入市、未曾衡量清楚風險的市民,可能會變成負資產。就好像當年受沙士及金融風暴影響的業主,最後怪責政府推出的首次置業貸款計劃,是促成樓市崩盤的原因之一。因此,每當有聲音提出重推置業貸款計劃,不同持份者都會提出反對,政府亦暫時無公布任何相關計劃。 買樓上車固然是香港人的心願,但是準買家應該要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,不能衝動魯莽。如果有興趣查詢更多樓盤資訊,即上千居搜尋各區筍盤。 常見問題
2023 年 9 月 26 日